澎湖縣鸞書
-
出版單位紅木埕復善社新民堂
-
書名啟蒙寶鑑
-
卷期數卷一繼部
-
開著年代1981
-
出版年1982
-
出版地馬公徳成印刷廠
-
封面內容(摘要)啟蒙寶鑑
封面 / 共63頁
內容詮釋:
歲次庚申年(1980)葭月(11月) ,林炎盛等人於紅木埕武聖殿組織復善社新民堂,開堂著造《啟蒙寶鑑》,辛酉年(1981)梅月完峻,同年於馬公德成印刷廠出版。1903年吳品分,陳建成,高攀,葉會通,葉自辛,朱再等人曾在武聖廟內開設「濟眾社新民堂」扶鸞濟世,先後曾著「 啟蒙玉律」及「啟蒙金篇」兩部鸞書頒行勸世。二次戰後,於民國54年(1965) 11月復堂,揮鸞濟世。該書收錄了幾項重要的史料:
(一) 澎湖武聖廟重建落成碑記
恭維 武聖關公,浩氣凌霄,丹心貫日。大漢揚威,精忠永保君國。歷朝享祀,福澤普被士民。其赫聲濯靈,歷久不替。故崇奉者,非 特通都大邑為然,即海澨山陬亦莫不建廟以薦馨香。如吾澎祀典武聖廟,其來已久。兹將沿革概述於後。
一、康熙廿三年歲次甲子六月(公元一六八四年,距今二九二年前)初建於澎湖校場演武廳之右(現在防衛部附近場所)奉祀武聖關公尊號文衡聖帝又稱關聖帝君為 主神,配祀關平太子,周倉將軍,王將軍,張將軍等神以安靖地方。當時歷任文武官員甚崇敬此武廟,每年行祭典,儀式隆重。
二、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秋(公元一七六六年距今 二一〇年前)澎湖通判胡公建偉到任後, 勤政愛民,又尊敬神明,因見武廟已歷八十二年,棟宇傾頹不堪,遂與協鎮林戴二公,加以重修,圮者復之,剝者墁之,畫棟雕樑,焕然一新。又增建武廟頭門、儀門、各一進三間、及廟内東西廊各二間, 以為一年三次祭祀時,各官員聽候行禮之所。從此廟貌森嚴規模大備。道光十五年 乙未葭月,澎湖通判蔣鏞敬立「亘古無雙 」一匾。道光廿一年辛丑菊月,欽差駐札澎湖督辦海防軍務太子太保王得祿敬立「 大義昭垂」一匾,迄今均懸廟内。厥後春秋數易,雖屢修茸,惜乎此地,不能其靈, 神未得其顯,遂香火闕然,廟貌日就剝落,誠堪浩嘆。
三、光緒元年乙亥春(公元一八七五年。距今一〇一年前)澎湖協鎮水師副將吳公奇勳對地方營房衙署,均整頓一新。又觀武廟為戎行所特重不忍其廢如斯。因思建廟必須地靈,方妥神明而邀嘉貺,為順輿情 ,先命地理師,擇得紅毛城寬敞之地為吉壤,即將武廟遷移於現在朝陽里之廟址。(遷後,原廟地,改為兵房)就此鳩工庀材,重新創建,至光緒二年丙子六月告竣。抑有奇者,方定議改遷廟宇之始,吳公欲得巨木以雕神像,惟澎湖向不產木,思購之於大陸,而未得其當,此時海中忽湧出一林大可數圍,長可數丈。今廟内所有神像七尊,悉由此巨木而雕成。聞者莫不同聲稱異。從此新廟已得吉地,神特著其聲靈,可想而知矣。吳公於光緒元年乙亥十二月,敬立「超群絕倫」一匾,至今尚懸廟上。光緒十年因中法戰爭,武廟竟被法兵毀壞一部份,至為可惜。
四、光緒十六年庚寅九月(公元一八九〇年, 距今八十五年前)澎湖水師總兵吳公宏洛對武廟之破損,目擊心傷,乃捐金重修並謝木聯一對以壯瞻觀。(木聯至今尚存)翌光緒十七年辛卯三月再添蓋後殿一落,奉祀關帝三代聖曾祖光昭公、聖祖父裕昌公、聖父成忠公等神位,每年均行祭典。同年並在廟前開築一座「半月池」平添勝景。從此,聖帝又靈顯一時之盛矣。為記念吳公奇動遷建本廟及吳公宏洛之致力重修,厥功最偉,時人特雕刻兩位吳公之長生祿位牌(記名提督軍門簡放海坛總鎮澎湖都督府吳公印奇勳長生祿位、頭品頂戴記名提督澎湖總鎮統領吳公宏洛長生祿位)迄今猶奉在廟内。又光緒廿九年癸卯七月(距今七十三年前)有信士吳品分,陳建成,高攀,葉會通,葉自辛,朱再等人繼 一新社樂善堂鸞化之淵源,就在廟內開設「濟眾社新民堂」扶鸞濟世,先後曾著「 啟蒙玉律」及「啟蒙金篇」兩部善書頒行勸世。
五、民國廿六年丁丑三月(公元一九三七年距三十八年前在日據時代)地方善士郭遠,郭孟裕及何受恩,黃朝爵,吳萬益,洪壬水,葉炎富,王金來,張溪泉,楊德修, 呂豪傑等人,因見本廟代遠年湮久經風雨剝蝕棟宇又頹圮,乃發起重修之舉,就正 殿原基,重新拆造,較舊制增高。同年十月初八日告竣,廟宇又見一番新氣象。
六、民國六十二年歲次癸丑(公元一九七三年 )溯自改建以來,又歷三十六星霜,屢受風雨飄摇,復遭兵燹損害與白蟻侵蝕,丹青剝落,棟桷將頹,雖經修葺,仍不濟事。 管理人林炎盛乃與地方士紳高順賢商量發起重修。幸一唱百和,所有地方諸善士,各贊同美舉,遂決定拆起重修聖殿,叨蒙神示,派高順賢為主任委員,林炎盛副 之。並與省議員高龍雄等分別向旅台鄉友,殷商及本澎信眾,多方勸募,隨緣樂捐 於民國六十二年癸丑正月廿八日巳時,先 將 神像移入東廂奉祀,即將原廟拆除。同年三月初八日子時,依照原坐向坐癸向丁兼丑未,分金庚子庚午定基興工重建,設計新穎,挺高增廣又前進,並添建兩邊鐘鼓樓。同年十一月初三日卯時剪樑,同月十二日已時上樑,十二月廿七日卯時合脊,安門及安砛。至民國六十三年甲寅正月十一日已時恭請聖帝神像入火,奉安正殿。工程仍繼續進行,歷兩載而聿親厥成。樓上仍祀聖帝三代神牌,復增祀 至聖先師孔子神位,以昭文武並重,聊表誠敬之心。而廟前仍築半月池以維古蹟, 池中加築七層阁,其燈光水景蔚為奇觀, 能引人入勝焉。民國六十四年乙卯八月廿一日卯時起,舉行安廟及設醮, 酧恩植福等各項落成慶典十三天。承蒙列位貴賓善信光臨拜賀,洵極一時之盛,是役也全賴本澎各方人士及旅台諸鄉賢之踴躍樂捐, 又得本廟重建眾委員暨各組工作同仁之竭力效勞,夙夜匪懈,熱心有成,亦藉神靈顯佑,有以致之也。今觀廟宇壯麗, 鳥革翬飛,雕樑畫棟,輪奐高華,較前時之 廟貌,更覺堂皇冠冕,實超出近幾年來本澎所有新改建廟宇之上,遐邇咸稱壯觀焉。噫嘻!新新其廟貌以昭明德而薦馨香。行見赤面長鬚,彩映莊嚴之座。暨眉鳳眼輝聯滿月之容。而武聖關公之正氣,於焉長流,忠義之精神悠然可繼,且其威靈赫濯,佑我群生,又無涯矣。所有樂捐建廟諸善信,另題名漱石於後,以垂不朽云爾。是為記。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歲次乙卯仲秋之月吉旦
本廟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高順賢
副主任委員林炎盛 蘇崇茂 鄭公煉 林見現暨眾委員一同敬立
沐恩聖門炉下吳克文謹撰並書
(二) 紅毛城址與武聖殿簡介
明天啟二年(西元一六二二年)荷將雷爾生率一千零二十四人登陸風櫃仔及娘媽宫前,選擇紅木埕高地築城,周圍一百二十丈,役民海中取石疊基,三面木砦,北磊堅石,移植有刺之龍舌蘭,以防民眾之潜入。越明年,明將俞咨皐驅退荷軍,并令拆城,僅留基石。日據後期,日政府令全縣普築防風墙,乃將所留基石之大部份搬走,為築墙之用。民國六十五年(西元一九七六年)六月,經文獻委員會勘察,發現在關帝廟後,尚有部份殘基,縱橫約八十公尺。武聖殿俗稱「關帝廟」奉祀神勇關聖也。原建於媽宫澳西偏之地,係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 六八四年)平台後所建者。光緒元年(西元一 八七五年)遷建於此。此地原為紅毛城之舊扯 ,經幾次重修之後,於民國六十二年(西元一 九七三年)擴張建地,徹基重建,始為今貌。
澎湖縣政府製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立
(三)著造《啟蒙寶鑑》諸真列聖尊號分任如左
著造新書督理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大天尊關
監理南宮孚佑帝君妙道天尊吕
協理太醫院慈濟真君博施天尊許
補理九天司命真君護宅天尊張
本堂正主席文衡聖帝方
本堂副主席文衡聖帝張
訓督鸞務本堂孚佑帝君
協理鸞務本堂玄天上帝
正馳聘本堂關太子
副馳聘王張二將軍
鎮壇本堂周將軍
把門本堂駕前護馬將軍撑傘將軍
伏魔本堂中壇元師
功過司本堂註生娘娘
供役司禮本堂福德正神
(四)著造《啟蒙寶鑑》諸鸞下職務臚列如左
社主林炎盛
顧問高順賢 高國 高文意 高桂坤 陳順義
堂主兼唱鸞生林輝信
副堂主兼正鸞生高全財
副堂主兼副鸞生高清玉
參校生藍仲赫
總執事高政雄
副總執事兼掌理外務王鏡芳 林見益 周鏡水
總督理兼宣講生高慶芳
内堂督理謄錄生林鎮海
外堂督理兼宣講生王天昌
正鸞兼錄鸞生林文智 蘇克溫 陳吉田 高朝壯
副鸞兼壇務高全岩 高江湖 王金登
錄鸞生高罩生 蘇順建 高澄澎 高靖坤
唱鸞生張再國 高政光
效勞生(略)
(一) 澎湖武聖廟重建落成碑記
恭維 武聖關公,浩氣凌霄,丹心貫日。大漢揚威,精忠永保君國。歷朝享祀,福澤普被士民。其赫聲濯靈,歷久不替。故崇奉者,非 特通都大邑為然,即海澨山陬亦莫不建廟以薦馨香。如吾澎祀典武聖廟,其來已久。兹將沿革概述於後。
一、康熙廿三年歲次甲子六月(公元一六八四年,距今二九二年前)初建於澎湖校場演武廳之右(現在防衛部附近場所)奉祀武聖關公尊號文衡聖帝又稱關聖帝君為 主神,配祀關平太子,周倉將軍,王將軍,張將軍等神以安靖地方。當時歷任文武官員甚崇敬此武廟,每年行祭典,儀式隆重。
二、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秋(公元一七六六年距今 二一〇年前)澎湖通判胡公建偉到任後, 勤政愛民,又尊敬神明,因見武廟已歷八十二年,棟宇傾頹不堪,遂與協鎮林戴二公,加以重修,圮者復之,剝者墁之,畫棟雕樑,焕然一新。又增建武廟頭門、儀門、各一進三間、及廟内東西廊各二間, 以為一年三次祭祀時,各官員聽候行禮之所。從此廟貌森嚴規模大備。道光十五年 乙未葭月,澎湖通判蔣鏞敬立「亘古無雙 」一匾。道光廿一年辛丑菊月,欽差駐札澎湖督辦海防軍務太子太保王得祿敬立「 大義昭垂」一匾,迄今均懸廟内。厥後春秋數易,雖屢修茸,惜乎此地,不能其靈, 神未得其顯,遂香火闕然,廟貌日就剝落,誠堪浩嘆。
三、光緒元年乙亥春(公元一八七五年。距今一〇一年前)澎湖協鎮水師副將吳公奇勳對地方營房衙署,均整頓一新。又觀武廟為戎行所特重不忍其廢如斯。因思建廟必須地靈,方妥神明而邀嘉貺,為順輿情 ,先命地理師,擇得紅毛城寬敞之地為吉壤,即將武廟遷移於現在朝陽里之廟址。(遷後,原廟地,改為兵房)就此鳩工庀材,重新創建,至光緒二年丙子六月告竣。抑有奇者,方定議改遷廟宇之始,吳公欲得巨木以雕神像,惟澎湖向不產木,思購之於大陸,而未得其當,此時海中忽湧出一林大可數圍,長可數丈。今廟内所有神像七尊,悉由此巨木而雕成。聞者莫不同聲稱異。從此新廟已得吉地,神特著其聲靈,可想而知矣。吳公於光緒元年乙亥十二月,敬立「超群絕倫」一匾,至今尚懸廟上。光緒十年因中法戰爭,武廟竟被法兵毀壞一部份,至為可惜。
四、光緒十六年庚寅九月(公元一八九〇年, 距今八十五年前)澎湖水師總兵吳公宏洛對武廟之破損,目擊心傷,乃捐金重修並謝木聯一對以壯瞻觀。(木聯至今尚存)翌光緒十七年辛卯三月再添蓋後殿一落,奉祀關帝三代聖曾祖光昭公、聖祖父裕昌公、聖父成忠公等神位,每年均行祭典。同年並在廟前開築一座「半月池」平添勝景。從此,聖帝又靈顯一時之盛矣。為記念吳公奇動遷建本廟及吳公宏洛之致力重修,厥功最偉,時人特雕刻兩位吳公之長生祿位牌(記名提督軍門簡放海坛總鎮澎湖都督府吳公印奇勳長生祿位、頭品頂戴記名提督澎湖總鎮統領吳公宏洛長生祿位)迄今猶奉在廟内。又光緒廿九年癸卯七月(距今七十三年前)有信士吳品分,陳建成,高攀,葉會通,葉自辛,朱再等人繼 一新社樂善堂鸞化之淵源,就在廟內開設「濟眾社新民堂」扶鸞濟世,先後曾著「 啟蒙玉律」及「啟蒙金篇」兩部善書頒行勸世。
五、民國廿六年丁丑三月(公元一九三七年距三十八年前在日據時代)地方善士郭遠,郭孟裕及何受恩,黃朝爵,吳萬益,洪壬水,葉炎富,王金來,張溪泉,楊德修, 呂豪傑等人,因見本廟代遠年湮久經風雨剝蝕棟宇又頹圮,乃發起重修之舉,就正 殿原基,重新拆造,較舊制增高。同年十月初八日告竣,廟宇又見一番新氣象。
六、民國六十二年歲次癸丑(公元一九七三年 )溯自改建以來,又歷三十六星霜,屢受風雨飄摇,復遭兵燹損害與白蟻侵蝕,丹青剝落,棟桷將頹,雖經修葺,仍不濟事。 管理人林炎盛乃與地方士紳高順賢商量發起重修。幸一唱百和,所有地方諸善士,各贊同美舉,遂決定拆起重修聖殿,叨蒙神示,派高順賢為主任委員,林炎盛副 之。並與省議員高龍雄等分別向旅台鄉友,殷商及本澎信眾,多方勸募,隨緣樂捐 於民國六十二年癸丑正月廿八日巳時,先 將 神像移入東廂奉祀,即將原廟拆除。同年三月初八日子時,依照原坐向坐癸向丁兼丑未,分金庚子庚午定基興工重建,設計新穎,挺高增廣又前進,並添建兩邊鐘鼓樓。同年十一月初三日卯時剪樑,同月十二日已時上樑,十二月廿七日卯時合脊,安門及安砛。至民國六十三年甲寅正月十一日已時恭請聖帝神像入火,奉安正殿。工程仍繼續進行,歷兩載而聿親厥成。樓上仍祀聖帝三代神牌,復增祀 至聖先師孔子神位,以昭文武並重,聊表誠敬之心。而廟前仍築半月池以維古蹟, 池中加築七層阁,其燈光水景蔚為奇觀, 能引人入勝焉。民國六十四年乙卯八月廿一日卯時起,舉行安廟及設醮, 酧恩植福等各項落成慶典十三天。承蒙列位貴賓善信光臨拜賀,洵極一時之盛,是役也全賴本澎各方人士及旅台諸鄉賢之踴躍樂捐, 又得本廟重建眾委員暨各組工作同仁之竭力效勞,夙夜匪懈,熱心有成,亦藉神靈顯佑,有以致之也。今觀廟宇壯麗, 鳥革翬飛,雕樑畫棟,輪奐高華,較前時之 廟貌,更覺堂皇冠冕,實超出近幾年來本澎所有新改建廟宇之上,遐邇咸稱壯觀焉。噫嘻!新新其廟貌以昭明德而薦馨香。行見赤面長鬚,彩映莊嚴之座。暨眉鳳眼輝聯滿月之容。而武聖關公之正氣,於焉長流,忠義之精神悠然可繼,且其威靈赫濯,佑我群生,又無涯矣。所有樂捐建廟諸善信,另題名漱石於後,以垂不朽云爾。是為記。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歲次乙卯仲秋之月吉旦
本廟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高順賢
副主任委員林炎盛 蘇崇茂 鄭公煉 林見現暨眾委員一同敬立
沐恩聖門炉下吳克文謹撰並書
(二) 紅毛城址與武聖殿簡介
明天啟二年(西元一六二二年)荷將雷爾生率一千零二十四人登陸風櫃仔及娘媽宫前,選擇紅木埕高地築城,周圍一百二十丈,役民海中取石疊基,三面木砦,北磊堅石,移植有刺之龍舌蘭,以防民眾之潜入。越明年,明將俞咨皐驅退荷軍,并令拆城,僅留基石。日據後期,日政府令全縣普築防風墙,乃將所留基石之大部份搬走,為築墙之用。民國六十五年(西元一九七六年)六月,經文獻委員會勘察,發現在關帝廟後,尚有部份殘基,縱橫約八十公尺。武聖殿俗稱「關帝廟」奉祀神勇關聖也。原建於媽宫澳西偏之地,係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 六八四年)平台後所建者。光緒元年(西元一 八七五年)遷建於此。此地原為紅毛城之舊扯 ,經幾次重修之後,於民國六十二年(西元一 九七三年)擴張建地,徹基重建,始為今貌。
澎湖縣政府製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立
(三)著造《啟蒙寶鑑》諸真列聖尊號分任如左
著造新書督理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大天尊關
監理南宮孚佑帝君妙道天尊吕
協理太醫院慈濟真君博施天尊許
補理九天司命真君護宅天尊張
本堂正主席文衡聖帝方
本堂副主席文衡聖帝張
訓督鸞務本堂孚佑帝君
協理鸞務本堂玄天上帝
正馳聘本堂關太子
副馳聘王張二將軍
鎮壇本堂周將軍
把門本堂駕前護馬將軍撑傘將軍
伏魔本堂中壇元師
功過司本堂註生娘娘
供役司禮本堂福德正神
(四)著造《啟蒙寶鑑》諸鸞下職務臚列如左
社主林炎盛
顧問高順賢 高國 高文意 高桂坤 陳順義
堂主兼唱鸞生林輝信
副堂主兼正鸞生高全財
副堂主兼副鸞生高清玉
參校生藍仲赫
總執事高政雄
副總執事兼掌理外務王鏡芳 林見益 周鏡水
總督理兼宣講生高慶芳
内堂督理謄錄生林鎮海
外堂督理兼宣講生王天昌
正鸞兼錄鸞生林文智 蘇克溫 陳吉田 高朝壯
副鸞兼壇務高全岩 高江湖 王金登
錄鸞生高罩生 蘇順建 高澄澎 高靖坤
唱鸞生張再國 高政光
效勞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