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鸞書
-
出版單位馬公一新社樂善堂
-
書名覺悟日新
-
卷期數卷1為部
-
開著年代1978
-
出版年1979
-
出版地高雄延平印刷廠
-
封面內容(摘要)覺悟日新
封面 / 共70頁
內容詮釋:
覺悟日新
民國67年(1978)季春,一新社請旨著造第四部鸞書《覺悟日新》,並於1979年出版,分為為善最樂,共四卷。本書〈卷二〉收錄一新社自清末創立,以迄民國67年從新建廟立碑之歷史,茲抄錄碑記如下:
〈澎湖一新社聖真寶殿重建落成碑記〉
易乾卦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神道設教,而天下服。子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蓋神靈之妙,如水之在地,無處不有。伊古迄今,神能顯化佑人,其事蹟在在昭然。是以世人感神明之靈應,為崇德報功,乃建廟奉祀。故廟之明,神益著靈顯。神之有廟,猶妥明禋,此理之必然也。惟吾聖真寶殿祀奉南天文衡聖帝關 太醫院慈濟真君許恩主,威靈丕,著其由來久矣。茲將沿革概述於後:
一、原名「普勸社」:溯自咸豐三年(民前五十八年)癸丑,時際滄桑,民心不古;世態澆漓,以致天災疊降,疫氣流施。地方有心人目擊心傷,僉曰:欲挽頹風,非藉宣講無以為力。乃招集文人學士,於是年六月初三日結一社團名曰「普勸社」,以宣聖諭,普遍勸人行善為宗旨。同時奉祀聖帝真君牌位,初設木筆沙盤,請神降乩示事,為全臺鸞務之開基。至同治十一年(民前四十年)壬申,地方士紳許棼、黃濟時、高攀等為期堅固宣講基礎,特具文上憲獲准公告,諭示民眾在宣講期必須往聽,並應遵守秩序,勿得喧嘩阻人聽講,違者按律懲罰。而宣講生即取文學口才兼優又能樂善向道之人分組輪流,於晴天月夜到各村里廟前代天宣化,講因果、說報應,藉以喚醒民心,共趨正道。由是澎湖宣講之風大盛,一時改惡從善者孔多,地方獲益甚大。
二、改號「一新社」並設「樂善堂」:光緒十年(民前廿八年)甲申,法亂之後,地方未靖,而講生老輩又大半作古,社務暫停。至光緒十三年(民前廿五年)丁亥正月十三日,地方士紳林介仁出而倡首,復興宣講。將普勸社改稱「一新社」,蓋取尚書「舊染污俗成與維新」之義,且從此煥然一新,使人一一去邪從正,革故鼎新。庶可感格天心,早消末劫焉。翌年戊子二月,本社為弘揚宣講,再呈文獲淮廳憲告示,又諭民眾切實遵行聽講,俾能改過修身,自是益收宏效。光緒十七年(民前廿一年)辛卯,地方善士咸集,共襄美舉,借媽宮育嬰堂設壇先奉慈濟真君(金身由蘇清景從福建泉州請來),復增祀文衡聖帝聖像及三教祖師牌位,於是年三月十五日開堂濟世額曰「樂善堂」。第一任管理人兼堂主為林介仁,同年六月初六日起迎鸞著造「覺悟選新」,為全臺首著第一部善書,頒行勸世。而堂生各遵神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或修橋造路、捨藥施茶;或濟困扶,矜孤恤寡;又放生靈、拾字紙、施棺木、造涼亭;並設育嬰院收養孤兒,倡立義塾,栽培子弟;他如代祭無主墳墓,復埋枯骨等,各種善事俱樂而行之,果然樂善堂名符其實也。光緒廿年(民前十八)甲午,中日戰爭遭兵燹之亂。翌年乙未,春社壇遷移文澳(現西文里亦有聖真寶殿係由此來),至中秋後再搬回媽宮。因原址不適,乃改借城外「澄源堂」為鸞壇,繼行扶乩濟世、宣講化人。光緒廿七年(民前十一年)辛丑五月,關許二恩主大顯神通,敕賜甘露水為人改除吃鴉片陋習,並療各種痼疾,有求必應。一時轟動全澎,稱為奇事。各鄉社紛紛抬轎來,求甘露水回去供民眾飲用,救改鴉煙,靈驗非常。從此各廟皆奉祀聖帝金身,以答鴻庥。甚至流傳本省各地,繼設善堂迎鸞濟世,著書宣講,皆發源於此焉。同年六月十五日,奉旨升號「聖真寶殿」。諸信徒因感神恩浩蕩,自動樂捐籌備建殿,以妥明禋。遂購幾筆土地,先出租收益,充實本社業產。惜乎!時當日治,因禁止降筆會,不准聖真為殿,乃暫號「許真君廟」(蓋澎湖已有聖帝廟尚未有真君廟故號)。惟廟址適近風化區,故欲建又止。斯時,本社諸生因寶殿建不成未達目的抱歉難忘,及後屢思建立未得其便。直至民前一年(宣統三年)辛亥,即買馬公埔仔尾洪良住宅改建為廟宇,外表仍額一新社,內匾即懸樂善堂,於民國元年壬子正月初十日,恭迎關許二恩主金身入火安座,攝諸社員真影乎堂前,奉各仙逝先靈於壇上。如此設置,雖未足償所願,亦可謂極一時之盛也。當時第二任管理人兼堂主楊鏡亭,對本社業務熱心策劃發揮,頗具規模,厥功至偉。又奉恩主諭:為加強社會救濟事業,即以樂善堂名義勸募基金,任人逐月認捐多少,由值年執事按月收款,並調查全澎所有貧民,分等級列簿,逐月發給金錢與維持生活。地方如有發生緊急災害,即辦理臨時救濟。此外,凡各種公益事無不著意施行。至於本社固定業產,仍以一新社及許真君廟名稱登記,由歷任管理人接交保管。第三任吳步雲,第四任范助水,第五任郭遠,代代繼承,確有考據。
三、復興「一新社」奉淮成立「神明會」:民國三十四年甲申,又逢戰役,本廟被爆風波及屋頂微損。翌年,恭請恩主金身牌位暫奉於三官廟。三十六年四月,移至武聖廟合祀。四十一年因馬公市區改正,本廟拆作道路。四十三年五月,管理人郭遠仙逝,除部份租金由黃東來、鄭明吉、郭承嗣等洽辦外,社務且暫停。僅樂善堂之捐資施濟不斷。惟因財力所限,無法多方發揮。迨至民國五十二年八月,本社老社員後裔楊金瑞、吳克文、陳四福、許三江等目睹本廟拆後,神像寄祀別處,社產又無積極管理,幾多土地任人佔用,傷心繫之,乃發起復興一新社之舉。即在黃東來宅,邀集紀雙抱、郭生仁、林泮、陳紹烈等人商議皆贊成。遂調查原有一新社社員及諸後裔,填造名冊向澎湖縣政府申請備案,並公告社會週知。同時轉報臺灣省政府核准先成立神明會,整理本社原有財產。即將本社兩個名號合稱為「一新社許真君廟神明會」,於民國五十三年歲次甲辰之月依法召開信徒大會,正式選出許三江為第六任管理人,擇吉將恩主金身及祿位牌從武聖廟請回重裝,暫奉在黃宅。民國五十四年歲次乙巳四月,許三江作古,復召開信徒大會依法選出許等爵為第七任管理人。
四、興建「一新社聖真寶殿」:民國四十五年間,澎湖佛教正信會在本社所有馬公段三一二號土地上建築講堂,因故中止。本社於五十四年九月,辦妥手續收回自用。同年十月,先叩請關許二恩主在西衛金龍殿福善堂降示:謂此地坐丑向未兼癸丁,分金丁丑丁未,其坐向適合建殿。乃擇是年乙巳十一月十一日開工,同時召開信徒大會議決通過,備文向政府申請建廟,迅速核准,額曰「一新社聖真寶殿」。於民國五十五年丙午正月初八日未時,恭迎聖帝真君二位恩主神像,抬轎在馬公市內遊行入火安座,工事仍繼進行。除本社原存基金及出售部份土地扺充工程費外,幸賴本社諸信徒及各善堂暨地方諸善信,惠然襄助,踴躍樂捐,由是眾志成城,於民國五十六年丁未十月正殿三落及東廂均已完竣,並新雕關許二位恩主大尊金身以鎮殿。一切設備均莊嚴整潔,較昔時之廟宇宏敞,大有可觀。是役也,雖謂信眾之熱誠,實藉吾恩主之顯赫有以致之也。從茲廟貌煥然一新,神居永奠,開來繼往,遐邇蒙庥。定當社運興隆,蒸蒸日上,且喜先人德業,庶可相承於綿遠而勿替也。所有樂捐諸善信,另題名勒石以垂不朽。同年十月廿六日,舉行落成大典,設醮慶讚十天。本澎各處鸞堂善信均來臨拜賀,洵盛事也。
民國六十年辛亥正月,許等爵西歸,本社再召開信徒大會依法選出吳克文為第八任管理人。從此對內部設備、廟頂剪黏與社產整理、堂務弘揚等,悉心策劃進展。尤其對鸞教之竭力推行,繼著二、三、四集善書頒傳全省各地,頗受多方歡迎,閱讀讚美有加。殿中並增祀文昌帝君、南宮孚佑帝祖、九天司命真君,合稱五恩主,以薦馨香。年來信從者,眾神靈益顯,香火日興,值得欣慰無比。噫嘻!此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故不可無勒石,紀其開源發端事蹟,以供將來沿革之有憑焉。是為記。
民國五十六年歲次丁未陽月念六日慶祝落成
民國六十七年歲次戊午端月 吉旦重新勒碑
本殿總董事兼第八任管理人 吳克文 敬撰
《覺悟日新》神明尊號如下:
飛鸞主教督造新書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天尊關
飛鸞闡教監造新書太醫院慈濟真君博施天尊許
飛鸞普教協造新書南宫孚佑帝祖妙道天尊吕
飛鸞啟教輔造新書九天司命真君護宅天尊張
飛鸞正教三教總主宰至聖先師治世天尊孔
飛鸞佈教桂香內殿文昌帝君衍聖天尊張
飛鸞弘教著造新書本殿正主席文衡聖帝劉
飛鸞宣教著造新書本殿副主席慈濟真君許
著造新書訓督鸞務本殿執書童子
著造新書監理鸞務本殿執旗童子
著造新書正馳騁本殿關太子潘
著造新書副馳騁本殿執旗童子范
著造新書鎮壇兼功過司本殿周將軍鍾
著造新書鎮壇兼伏魔司本殿執劍童子白
著造新書鎮壇伏魔顯應本殿伍雷將
著造新書鎮壇英靈顯化本殿柳星君
著造新書監壇兼知客司本殿執爐火童子
著造新書監壇兼迎送司本殿執劍鏡童子
著造新書司禮神本殿福德正神陶
著造鎮壇主掌佛事本殿釋迦佛
著造監壇主掌超拔事宜本殿觀音佛祖陳
內外供役司本殿善才魏
守爐兼通報司本殿良女陳
《覺悟日新》諸執事如下:
總董事正鸞綜理堂務吳藻卿
正堂主兼監理社務紀經才
副堂主協理堂務及錄鸞蘇明時
唱鸞兼迎送生陳 壇 郭招財
副鸞兼帮唱生陳紹烈
迎送兼進香生陳四福
錄鸞兼請鸞生吳文質
錄鸞兼進香生陳明山
唱鸞兼請鸞生黃廼俊 陳有命
傳鸞兼進茶生黃廼生 葉有孝
傳鸞兼請鸞生朱添仁
請鸞兼迎送生葉火樹
副鸞兼請鸞生謝守禮 吳福天
帮唱兼請鸞生薛光燦 許天祥
請鸞兼司香生翁耀輝 顏長春
請鸞兼司香生戴根辛 楊炳政
迎送兼司香生胡其所 陳順義
迎送兼司香生李羽 吳聯來
迎送兼請鸞生劉添土 許樹木
誦經司香生許朝壯
信女誦經兼司香生歐淑女 蘇絳玉
信女誦經兼司香生吳陳省 林蜜
信女誦經司香生范素娥 蘇瑞蓮
信女誦經兼司香生許王静妙 郭桂琴
信女誦經兼司香生高絳雪 蔡好
信女司香生陳林鬸 吳王滿 蘇芳枝 陳王玉喜 葉黄錦鸞 黄郭瑞香 林張菊 郭綉麟 陳招治 陳呂素美 黃陳霜賢 林陳霜女 陳秋雪 陳黄彩屏 蘇紫英 蘇秀梅 陳合 何綉春 謝楊釵 王黃玉 陳丁金菊 郭吳牡丹 陳林浮 胡陳梅玉 許麗娟 郭綉花 林不 楊菊 陳王秀 吳蔡刊 王余絹 蔡月女 顏陳區
善男効用生
歐壇 蘇衡才 郭洋 許頂額 吳調督 胡來順 林黃甲 呂金合 蘇福氣 陳才 許福基 楊長慶 高勝壽 顏顯瑶 鄭丹桂 郭自求 范舞鳳 陳春忠 黃天麟 紀熙煌 紀開明 蘇克溫 蘇克昌 薛光華 薛梅田 許瑞穗 許光輝 郭承彥 陳長庚 陳志雄 陳志峰 陳志清 王瑶欽 王文章 王文正 王文賢 黃文傑 黃夢舜 孫嘉禾 黃積福 蔡足欽 王至孝蕭伯勲 楊欽 謝長林 戴廷恩 呂石牆 陳伊族 凃順意 王輝煌 劉清心 陳大塔 陳求神 吳伯勳 許瑞樑 郭自寬 藍正行 許全福 紀安東 郭金寶 郭正完 李經元 李寶吉 葉建祿 林吹葭 陳水銀 黃龍守 吳振族 吳正一 吳正相 顏朱催 顏景雲 顏景傳 顏景參 顏景國 顏景風 周正偉吳福相 吳福祿
信女効用生
紀藍丹 蕭喜珠 陳何勸 鄭金蘭 林洪惜 陳呂腰 藍呂枝 鄭劉緩 郭陳滿 許陳祈完 薛陳嬌 范陳美 吳桂桃 吳陳金鸞 李吳初 王吳葱 林素蘭 黃玉壺 黃王玉糖 歐淑霞 林黃嬰 高林繡寶 蕭玉鸞 胡顏秦 薛郭好 林蔡珠 胡廖梅 顏高室家 陳呂秀霞 吳黃秋祐 黃秋梧 洪秋菊 鄭明玉 黃顏秀 顏秋霞 鄭許掌珠 紀蔡安淳 紀洪秋錦 廖陳喜雪 許佳音 葉金枝 顏蜜 許蔡秋爾 許張愛嬌 陳王静寶 陳明媛 陳明珠 王謝綉雀 王錦英 謝洋花 張吳秋寶 蔡秋菊 蔡秋霞 曾楊溱 楊陳省 楊李雪 鄭金珠 鄭初枝 顏月嬌 陳清葉 柯陳罔市 陳蕭月娥 陳蔡瑞蘭 林香丸 呂許金便 林許金寶 謝月霞 劉季麗 許陳錦鳳 林富美 林秀芬 高冬瓜 王碧雲 黄葉罔戀 周罔留 曹月霞 黄林清雪 黄阿珠 呂石樣 呂秀嬌 陳秀麗 高楊豆 蘇益子 王月娥 王素綢 劉蔡摇 葉淑津 林香 孫蔡金 陳貞美 吳雅音 吳雅慧 吳雅萍
民國67年(1978)季春,一新社請旨著造第四部鸞書《覺悟日新》,並於1979年出版,分為為善最樂,共四卷。本書〈卷二〉收錄一新社自清末創立,以迄民國67年從新建廟立碑之歷史,茲抄錄碑記如下:
〈澎湖一新社聖真寶殿重建落成碑記〉
易乾卦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神道設教,而天下服。子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蓋神靈之妙,如水之在地,無處不有。伊古迄今,神能顯化佑人,其事蹟在在昭然。是以世人感神明之靈應,為崇德報功,乃建廟奉祀。故廟之明,神益著靈顯。神之有廟,猶妥明禋,此理之必然也。惟吾聖真寶殿祀奉南天文衡聖帝關 太醫院慈濟真君許恩主,威靈丕,著其由來久矣。茲將沿革概述於後:
一、原名「普勸社」:溯自咸豐三年(民前五十八年)癸丑,時際滄桑,民心不古;世態澆漓,以致天災疊降,疫氣流施。地方有心人目擊心傷,僉曰:欲挽頹風,非藉宣講無以為力。乃招集文人學士,於是年六月初三日結一社團名曰「普勸社」,以宣聖諭,普遍勸人行善為宗旨。同時奉祀聖帝真君牌位,初設木筆沙盤,請神降乩示事,為全臺鸞務之開基。至同治十一年(民前四十年)壬申,地方士紳許棼、黃濟時、高攀等為期堅固宣講基礎,特具文上憲獲准公告,諭示民眾在宣講期必須往聽,並應遵守秩序,勿得喧嘩阻人聽講,違者按律懲罰。而宣講生即取文學口才兼優又能樂善向道之人分組輪流,於晴天月夜到各村里廟前代天宣化,講因果、說報應,藉以喚醒民心,共趨正道。由是澎湖宣講之風大盛,一時改惡從善者孔多,地方獲益甚大。
二、改號「一新社」並設「樂善堂」:光緒十年(民前廿八年)甲申,法亂之後,地方未靖,而講生老輩又大半作古,社務暫停。至光緒十三年(民前廿五年)丁亥正月十三日,地方士紳林介仁出而倡首,復興宣講。將普勸社改稱「一新社」,蓋取尚書「舊染污俗成與維新」之義,且從此煥然一新,使人一一去邪從正,革故鼎新。庶可感格天心,早消末劫焉。翌年戊子二月,本社為弘揚宣講,再呈文獲淮廳憲告示,又諭民眾切實遵行聽講,俾能改過修身,自是益收宏效。光緒十七年(民前廿一年)辛卯,地方善士咸集,共襄美舉,借媽宮育嬰堂設壇先奉慈濟真君(金身由蘇清景從福建泉州請來),復增祀文衡聖帝聖像及三教祖師牌位,於是年三月十五日開堂濟世額曰「樂善堂」。第一任管理人兼堂主為林介仁,同年六月初六日起迎鸞著造「覺悟選新」,為全臺首著第一部善書,頒行勸世。而堂生各遵神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或修橋造路、捨藥施茶;或濟困扶,矜孤恤寡;又放生靈、拾字紙、施棺木、造涼亭;並設育嬰院收養孤兒,倡立義塾,栽培子弟;他如代祭無主墳墓,復埋枯骨等,各種善事俱樂而行之,果然樂善堂名符其實也。光緒廿年(民前十八)甲午,中日戰爭遭兵燹之亂。翌年乙未,春社壇遷移文澳(現西文里亦有聖真寶殿係由此來),至中秋後再搬回媽宮。因原址不適,乃改借城外「澄源堂」為鸞壇,繼行扶乩濟世、宣講化人。光緒廿七年(民前十一年)辛丑五月,關許二恩主大顯神通,敕賜甘露水為人改除吃鴉片陋習,並療各種痼疾,有求必應。一時轟動全澎,稱為奇事。各鄉社紛紛抬轎來,求甘露水回去供民眾飲用,救改鴉煙,靈驗非常。從此各廟皆奉祀聖帝金身,以答鴻庥。甚至流傳本省各地,繼設善堂迎鸞濟世,著書宣講,皆發源於此焉。同年六月十五日,奉旨升號「聖真寶殿」。諸信徒因感神恩浩蕩,自動樂捐籌備建殿,以妥明禋。遂購幾筆土地,先出租收益,充實本社業產。惜乎!時當日治,因禁止降筆會,不准聖真為殿,乃暫號「許真君廟」(蓋澎湖已有聖帝廟尚未有真君廟故號)。惟廟址適近風化區,故欲建又止。斯時,本社諸生因寶殿建不成未達目的抱歉難忘,及後屢思建立未得其便。直至民前一年(宣統三年)辛亥,即買馬公埔仔尾洪良住宅改建為廟宇,外表仍額一新社,內匾即懸樂善堂,於民國元年壬子正月初十日,恭迎關許二恩主金身入火安座,攝諸社員真影乎堂前,奉各仙逝先靈於壇上。如此設置,雖未足償所願,亦可謂極一時之盛也。當時第二任管理人兼堂主楊鏡亭,對本社業務熱心策劃發揮,頗具規模,厥功至偉。又奉恩主諭:為加強社會救濟事業,即以樂善堂名義勸募基金,任人逐月認捐多少,由值年執事按月收款,並調查全澎所有貧民,分等級列簿,逐月發給金錢與維持生活。地方如有發生緊急災害,即辦理臨時救濟。此外,凡各種公益事無不著意施行。至於本社固定業產,仍以一新社及許真君廟名稱登記,由歷任管理人接交保管。第三任吳步雲,第四任范助水,第五任郭遠,代代繼承,確有考據。
三、復興「一新社」奉淮成立「神明會」:民國三十四年甲申,又逢戰役,本廟被爆風波及屋頂微損。翌年,恭請恩主金身牌位暫奉於三官廟。三十六年四月,移至武聖廟合祀。四十一年因馬公市區改正,本廟拆作道路。四十三年五月,管理人郭遠仙逝,除部份租金由黃東來、鄭明吉、郭承嗣等洽辦外,社務且暫停。僅樂善堂之捐資施濟不斷。惟因財力所限,無法多方發揮。迨至民國五十二年八月,本社老社員後裔楊金瑞、吳克文、陳四福、許三江等目睹本廟拆後,神像寄祀別處,社產又無積極管理,幾多土地任人佔用,傷心繫之,乃發起復興一新社之舉。即在黃東來宅,邀集紀雙抱、郭生仁、林泮、陳紹烈等人商議皆贊成。遂調查原有一新社社員及諸後裔,填造名冊向澎湖縣政府申請備案,並公告社會週知。同時轉報臺灣省政府核准先成立神明會,整理本社原有財產。即將本社兩個名號合稱為「一新社許真君廟神明會」,於民國五十三年歲次甲辰之月依法召開信徒大會,正式選出許三江為第六任管理人,擇吉將恩主金身及祿位牌從武聖廟請回重裝,暫奉在黃宅。民國五十四年歲次乙巳四月,許三江作古,復召開信徒大會依法選出許等爵為第七任管理人。
四、興建「一新社聖真寶殿」:民國四十五年間,澎湖佛教正信會在本社所有馬公段三一二號土地上建築講堂,因故中止。本社於五十四年九月,辦妥手續收回自用。同年十月,先叩請關許二恩主在西衛金龍殿福善堂降示:謂此地坐丑向未兼癸丁,分金丁丑丁未,其坐向適合建殿。乃擇是年乙巳十一月十一日開工,同時召開信徒大會議決通過,備文向政府申請建廟,迅速核准,額曰「一新社聖真寶殿」。於民國五十五年丙午正月初八日未時,恭迎聖帝真君二位恩主神像,抬轎在馬公市內遊行入火安座,工事仍繼進行。除本社原存基金及出售部份土地扺充工程費外,幸賴本社諸信徒及各善堂暨地方諸善信,惠然襄助,踴躍樂捐,由是眾志成城,於民國五十六年丁未十月正殿三落及東廂均已完竣,並新雕關許二位恩主大尊金身以鎮殿。一切設備均莊嚴整潔,較昔時之廟宇宏敞,大有可觀。是役也,雖謂信眾之熱誠,實藉吾恩主之顯赫有以致之也。從茲廟貌煥然一新,神居永奠,開來繼往,遐邇蒙庥。定當社運興隆,蒸蒸日上,且喜先人德業,庶可相承於綿遠而勿替也。所有樂捐諸善信,另題名勒石以垂不朽。同年十月廿六日,舉行落成大典,設醮慶讚十天。本澎各處鸞堂善信均來臨拜賀,洵盛事也。
民國六十年辛亥正月,許等爵西歸,本社再召開信徒大會依法選出吳克文為第八任管理人。從此對內部設備、廟頂剪黏與社產整理、堂務弘揚等,悉心策劃進展。尤其對鸞教之竭力推行,繼著二、三、四集善書頒傳全省各地,頗受多方歡迎,閱讀讚美有加。殿中並增祀文昌帝君、南宮孚佑帝祖、九天司命真君,合稱五恩主,以薦馨香。年來信從者,眾神靈益顯,香火日興,值得欣慰無比。噫嘻!此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故不可無勒石,紀其開源發端事蹟,以供將來沿革之有憑焉。是為記。
民國五十六年歲次丁未陽月念六日慶祝落成
民國六十七年歲次戊午端月 吉旦重新勒碑
本殿總董事兼第八任管理人 吳克文 敬撰
《覺悟日新》神明尊號如下:
飛鸞主教督造新書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天尊關
飛鸞闡教監造新書太醫院慈濟真君博施天尊許
飛鸞普教協造新書南宫孚佑帝祖妙道天尊吕
飛鸞啟教輔造新書九天司命真君護宅天尊張
飛鸞正教三教總主宰至聖先師治世天尊孔
飛鸞佈教桂香內殿文昌帝君衍聖天尊張
飛鸞弘教著造新書本殿正主席文衡聖帝劉
飛鸞宣教著造新書本殿副主席慈濟真君許
著造新書訓督鸞務本殿執書童子
著造新書監理鸞務本殿執旗童子
著造新書正馳騁本殿關太子潘
著造新書副馳騁本殿執旗童子范
著造新書鎮壇兼功過司本殿周將軍鍾
著造新書鎮壇兼伏魔司本殿執劍童子白
著造新書鎮壇伏魔顯應本殿伍雷將
著造新書鎮壇英靈顯化本殿柳星君
著造新書監壇兼知客司本殿執爐火童子
著造新書監壇兼迎送司本殿執劍鏡童子
著造新書司禮神本殿福德正神陶
著造鎮壇主掌佛事本殿釋迦佛
著造監壇主掌超拔事宜本殿觀音佛祖陳
內外供役司本殿善才魏
守爐兼通報司本殿良女陳
《覺悟日新》諸執事如下:
總董事正鸞綜理堂務吳藻卿
正堂主兼監理社務紀經才
副堂主協理堂務及錄鸞蘇明時
唱鸞兼迎送生陳 壇 郭招財
副鸞兼帮唱生陳紹烈
迎送兼進香生陳四福
錄鸞兼請鸞生吳文質
錄鸞兼進香生陳明山
唱鸞兼請鸞生黃廼俊 陳有命
傳鸞兼進茶生黃廼生 葉有孝
傳鸞兼請鸞生朱添仁
請鸞兼迎送生葉火樹
副鸞兼請鸞生謝守禮 吳福天
帮唱兼請鸞生薛光燦 許天祥
請鸞兼司香生翁耀輝 顏長春
請鸞兼司香生戴根辛 楊炳政
迎送兼司香生胡其所 陳順義
迎送兼司香生李羽 吳聯來
迎送兼請鸞生劉添土 許樹木
誦經司香生許朝壯
信女誦經兼司香生歐淑女 蘇絳玉
信女誦經兼司香生吳陳省 林蜜
信女誦經司香生范素娥 蘇瑞蓮
信女誦經兼司香生許王静妙 郭桂琴
信女誦經兼司香生高絳雪 蔡好
信女司香生陳林鬸 吳王滿 蘇芳枝 陳王玉喜 葉黄錦鸞 黄郭瑞香 林張菊 郭綉麟 陳招治 陳呂素美 黃陳霜賢 林陳霜女 陳秋雪 陳黄彩屏 蘇紫英 蘇秀梅 陳合 何綉春 謝楊釵 王黃玉 陳丁金菊 郭吳牡丹 陳林浮 胡陳梅玉 許麗娟 郭綉花 林不 楊菊 陳王秀 吳蔡刊 王余絹 蔡月女 顏陳區
善男効用生
歐壇 蘇衡才 郭洋 許頂額 吳調督 胡來順 林黃甲 呂金合 蘇福氣 陳才 許福基 楊長慶 高勝壽 顏顯瑶 鄭丹桂 郭自求 范舞鳳 陳春忠 黃天麟 紀熙煌 紀開明 蘇克溫 蘇克昌 薛光華 薛梅田 許瑞穗 許光輝 郭承彥 陳長庚 陳志雄 陳志峰 陳志清 王瑶欽 王文章 王文正 王文賢 黃文傑 黃夢舜 孫嘉禾 黃積福 蔡足欽 王至孝蕭伯勲 楊欽 謝長林 戴廷恩 呂石牆 陳伊族 凃順意 王輝煌 劉清心 陳大塔 陳求神 吳伯勳 許瑞樑 郭自寬 藍正行 許全福 紀安東 郭金寶 郭正完 李經元 李寶吉 葉建祿 林吹葭 陳水銀 黃龍守 吳振族 吳正一 吳正相 顏朱催 顏景雲 顏景傳 顏景參 顏景國 顏景風 周正偉吳福相 吳福祿
信女効用生
紀藍丹 蕭喜珠 陳何勸 鄭金蘭 林洪惜 陳呂腰 藍呂枝 鄭劉緩 郭陳滿 許陳祈完 薛陳嬌 范陳美 吳桂桃 吳陳金鸞 李吳初 王吳葱 林素蘭 黃玉壺 黃王玉糖 歐淑霞 林黃嬰 高林繡寶 蕭玉鸞 胡顏秦 薛郭好 林蔡珠 胡廖梅 顏高室家 陳呂秀霞 吳黃秋祐 黃秋梧 洪秋菊 鄭明玉 黃顏秀 顏秋霞 鄭許掌珠 紀蔡安淳 紀洪秋錦 廖陳喜雪 許佳音 葉金枝 顏蜜 許蔡秋爾 許張愛嬌 陳王静寶 陳明媛 陳明珠 王謝綉雀 王錦英 謝洋花 張吳秋寶 蔡秋菊 蔡秋霞 曾楊溱 楊陳省 楊李雪 鄭金珠 鄭初枝 顏月嬌 陳清葉 柯陳罔市 陳蕭月娥 陳蔡瑞蘭 林香丸 呂許金便 林許金寶 謝月霞 劉季麗 許陳錦鳳 林富美 林秀芬 高冬瓜 王碧雲 黄葉罔戀 周罔留 曹月霞 黄林清雪 黄阿珠 呂石樣 呂秀嬌 陳秀麗 高楊豆 蘇益子 王月娥 王素綢 劉蔡摇 葉淑津 林香 孫蔡金 陳貞美 吳雅音 吳雅慧 吳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