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鸞書
-
出版單位山水化心社勸善堂
-
書名覺醒金篇
-
卷期數卷四信部
-
開著年代1961
-
出版地馬公山水里
-
封面內容(摘要)覺醒金篇
封面 / 共51頁
內容詮釋:
民國50年(1961)歲次辛丑年10月初4日,陳才教、陳茂己、陳文德、陳程器等人請旨著造鸞書,堂號化俗社勸善堂,隔年(1962)孟夏(4月)中旬完竣,書成《覺醒金篇》,分為行忠信四卷。著書期間,山水里三甲鄉老許再清、陳松柏、蘇扶才亦加入鸞堂,三甲鄉老特地加入鸞堂,乃是內閣糾察天君翁本為北極殿玄天上帝,深受里人愛戴,後轉任南天。山水里人遂提議雕塑內閣糾察天君翁神像在北極殿奉祀留念。從〈卷四〉扶鸞的資料顯示,此議獲得玉帝欽准後,擇於民國51年(1962)農曆4月12日開斧。
農曆七月鬼門開,孤魂野鬼接受人間饗祀,各地普度之後也有透過神明查夜儀式,將孤魂野鬼驅逐出境,以確保境內人民平安。其次,七月最後一天鬼門關,理論上所有孤魂野鬼應該返回冥府,澎湖人也常以「拜過月」代表鬼月結束。然而,總是有漏網之鬼,《覺醒金篇》〈卷一〉便記載地藏王菩薩據報在山水里境內捕抓一群鬼魅,此群鬼魅乃七月陽間普施幽魂時,因錯過時機,至七月下浣飄盪至山水哩,難歸冥府,逗留人間。地藏王承鸞堂主席之請特地將這群幽魂抓到鸞堂審訊。這群孤魂野鬼因騷擾黃家與陳家等女性,致使生病難愈。後經地藏王審訊懲戒後壓解回冥府。從上述案例,鸞堂的神明也扮演著查夜,掃蕩農曆七月結束後未歸之鬼,讓陽間因間重回原有的秩序。
《覺醒金篇》諸神尊號如下:
揮鸞主教兼總理校正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天尊關、揮鸞施教太醫院慈濟真君許、揮鸞闡教玉宮內閣糾察天君翁、正主席真武大帝張、副主席掌任文衡聖帝王、總理內務玄天上帝鄭、正馳騁哪吒太子廖、副馳騁水仙尊王林、督理堂規劉府王爺蔡、施方濟世李府王爺吳、功過司福德正神蘇、司禮神中壇元帥李、內外供役萬善爺何、迎送司本堂使者郭、通報司本堂使者雀、把門司虎將軍黑。
《覺醒金篇》內堂諸執事如下:
總堂主兼錄鸞謄鸞宣講生陳才教、正堂主監督理堂規陳茂己、副堂主兼唱鸞生陳文德、總董事兼內外顧問陳成氣、正董事兼唱鸞外務生黃進金、副董事兼錄鸞宣講外務生吳清傳、幫董事兼副鸞督理陳水舜、督理內務陳清讀、宣講生監督理陳君師、專司著造正鸞生陳回家、專司濟世施方正鸞生張文彬、專司著造副鸞生陳安元、專司濟世副鸞生陳文藝 陳天年、專司著造幫錄生陳登北、唱鸞生陳石蛋 鮑清江 洪安民 陳春明、請誥生兼助唱生陳見成 張金發 洪仲突 陳樹德 張文奚 陳成長 陳慶部、焚香兼獻帛生鮑才教 陳安雄、煎茶生陳清道、淨爐生陳長勝、進菓進茶生陳存意、走使兼打掃生張錦吉 陳丁載、走使兼煎茶生陳水奚、迎送生陳雲 張大、誦經信女生許程式勤、許呂氏引、許氏賢、許王氏水錦、許氏春桃、陳氏罔市、陳氏李、陳氏治、陳氏玉珍、陳氏圓、陳林氏佑、張氏絨、陳氏耳、洪氏妍、王氏豆、許氏盆。
農曆七月鬼門開,孤魂野鬼接受人間饗祀,各地普度之後也有透過神明查夜儀式,將孤魂野鬼驅逐出境,以確保境內人民平安。其次,七月最後一天鬼門關,理論上所有孤魂野鬼應該返回冥府,澎湖人也常以「拜過月」代表鬼月結束。然而,總是有漏網之鬼,《覺醒金篇》〈卷一〉便記載地藏王菩薩據報在山水里境內捕抓一群鬼魅,此群鬼魅乃七月陽間普施幽魂時,因錯過時機,至七月下浣飄盪至山水哩,難歸冥府,逗留人間。地藏王承鸞堂主席之請特地將這群幽魂抓到鸞堂審訊。這群孤魂野鬼因騷擾黃家與陳家等女性,致使生病難愈。後經地藏王審訊懲戒後壓解回冥府。從上述案例,鸞堂的神明也扮演著查夜,掃蕩農曆七月結束後未歸之鬼,讓陽間因間重回原有的秩序。
《覺醒金篇》諸神尊號如下:
揮鸞主教兼總理校正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天尊關、揮鸞施教太醫院慈濟真君許、揮鸞闡教玉宮內閣糾察天君翁、正主席真武大帝張、副主席掌任文衡聖帝王、總理內務玄天上帝鄭、正馳騁哪吒太子廖、副馳騁水仙尊王林、督理堂規劉府王爺蔡、施方濟世李府王爺吳、功過司福德正神蘇、司禮神中壇元帥李、內外供役萬善爺何、迎送司本堂使者郭、通報司本堂使者雀、把門司虎將軍黑。
《覺醒金篇》內堂諸執事如下:
總堂主兼錄鸞謄鸞宣講生陳才教、正堂主監督理堂規陳茂己、副堂主兼唱鸞生陳文德、總董事兼內外顧問陳成氣、正董事兼唱鸞外務生黃進金、副董事兼錄鸞宣講外務生吳清傳、幫董事兼副鸞督理陳水舜、督理內務陳清讀、宣講生監督理陳君師、專司著造正鸞生陳回家、專司濟世施方正鸞生張文彬、專司著造副鸞生陳安元、專司濟世副鸞生陳文藝 陳天年、專司著造幫錄生陳登北、唱鸞生陳石蛋 鮑清江 洪安民 陳春明、請誥生兼助唱生陳見成 張金發 洪仲突 陳樹德 張文奚 陳成長 陳慶部、焚香兼獻帛生鮑才教 陳安雄、煎茶生陳清道、淨爐生陳長勝、進菓進茶生陳存意、走使兼打掃生張錦吉 陳丁載、走使兼煎茶生陳水奚、迎送生陳雲 張大、誦經信女生許程式勤、許呂氏引、許氏賢、許王氏水錦、許氏春桃、陳氏罔市、陳氏李、陳氏治、陳氏玉珍、陳氏圓、陳林氏佑、張氏絨、陳氏耳、洪氏妍、王氏豆、許氏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