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鸞書
-
出版單位敬字社德善堂
-
書名樂岸玉真
-
卷期數卷壹乾部
-
開著年代1931
-
出版年1934
-
出版地高雄市鹽埕町高文社
-
封面內容(摘要)樂岸玉真
封面 / 共57頁
內容詮釋:
歲次辛未年(1931),黄協恭、陳飛來、許臥雲等於黃協恭之黃宅學鸞,迨至菊秋廿二日玉詔准予開堂著書。十月起正式開堂著書,成立敬字社德善堂,書名《樂岸玉真》。副主席廣澤尊王降筆:「歲逢辛未序屬小陽適有黃家數子自請學鸞……歲設立鸞堂於黃家朝夕頂禮誦經……天心大悅准開期濟世著造善文敕諭玉虛掌任天師按期堂臨鑒察頒賜其堂曰得善社曰敬字額是書曰樂岸玉真……。「本堂自序」提及樂岸玉真歷時二、三年之久始完成,共分八卷,今只餘七卷,缺〈卷八〉。
《樂岸玉真》於昭和9年(1934)8月10日印刷、同年9月12日發行。著作者卻標示高雄鹽市埕町溫炳輝,發行者高雄鹽市埕町葉彬,印刷所高雄市鹽埕町高文社,書版葉的訊息迥異於澎湖其他鸞堂。《樂岸玉真》的警示案例,如同城隍廟諸鸞堂也是以「前朝康」熙或「前道光」等稱呼清朝,而非使用「國朝」,體現國家認同的轉變,逐漸認同日本的統治。例如,其中的一則案例,也是以日本在台設立師範學校的犯供為基礎:「犯自幼賦性聰明,學至中年,再入師範學校,卒業時教督生徒二年,再入臺地學校。因在校中姦通婦女人,又入秦樓楚舘,每夜醉醺不醒,遂染成胃疾。纏綿數月,醫葯罔效,乃辭職回鄉,尚且日日談論閨閣之事,致惹上天大怒,促犯年齡而死。魂被無常拿入陰府,受刑至今矣。望大王恩開三面,赦犯無罪......。」
其次,《樂岸玉真》內堂與外堂的信女高達150人以上,顯見鸞堂逐漸地對婦女敞開大門。在諸神明中有代天巡狩大千歳白、二千歲施、三千歳柳、四千歳方、五千歳柴,未知是否為當時馬公北甲北辰宮迎王的神明。敬字社德善堂開設於黄協恭自宅,黃家應是當時的大戶人家,才能容納眾多的鸞生扶鸞濟世與著書。然而,黄協恭的生平,有帶進一步地發掘。
(一 )著造《樂岸玉真》諸神聖如左
主教德善堂著造樂岸玉真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天尊關
闡教德善堂著造樂岸玉真大醫院慈濟真君博施天尊許
正督造樂岸玉真代天巡狩大千歳白
副督造樂岸玉真武當山真武上帝蕩魔天尊張
著造岸玉真本堂正主席本境主靈應侯趙
著造樂岸玉真本堂副主席廣澤尊者朱
監理鸞務兼濟世代天巡狩二千歲施
訓督鸞務代天巡狩三千歳柳
監理壇務代天巡狩四千歳方
佐理鸞務代天巡狩五千歳柴
正馳聘南天鑒察天君馬
副馳聘南天鑒察天君趙
監理堂務兼功過司代天巡狩駕前大廳爺蔡
監壇兼佐理功過司城隍廟左判官黄
走堂使者城隍廟武判官林
外把門司城隍廟虎將軍黑
司禮神本堂掌任文衡聖帝黄
供役司黄家司命真君黄
迎接客神掌任觀音大士何
守爐司兼内外供役福德正神呂
(二) 著造《樂岸玉真》諸派執事姓名開列於左
正堂主兼正鸞生黄協恭
副堂主兼副鸞生陳飛來
專務正鸞生許卧雲
專務唱鸞生黄仁和
專務錄鸞生謝註安
副鸞生兼助唱錄生郭澄清
正督理兼迎送生髙永平
請鸞生兼迎送生張石寶
請鸞生兼接客生黃文傑
請鸞生兼採花煎茶生周祖成
請鸞生兼理宣講陳其祿
請鸞生兼奉茶生郭允勸 謝原田
効勞生洪天賜 周祖誥
外堂効勞生黄廷達 林則忠 許秋滿 林河水 林連登 黄財
謹將内堂効勞信女姓名如左
江氏治 葉氏青 丁氏腰 張氏富 郭莊氏好 許氏金花 蔡氏女兒 廖氏衷 鮑氏玉鄭氏進 葉氏真 林氏春 鄭氏笑 吳氏冬菊 王氏幻
謹將外堂効勞諸信女姓名列於左
杨氏受治 張氏姜 何氏樹蘭 高氏柿 陳氏惜 蔡氏菊 葉氏陽 王氏番婆 謝氏素得 鄭氏真 葉氏桂 莊氏惜 徐氏𤆬 黄氏真 葉氏清閣 陳氏甘 黄氏赴 王氏乖 莊氏葉 陳氏菊 林氏仕治 許氏欉 蘇氏樹 葉氏雙菊 蘇氏悞 陳氏招 林氏親 陳氏葭 許氏金蘭 陳氏洪 許氏樹 陳氏梓蘭 葉氏甘 陳氏豆 鄭氏田 高氏玉 莊氏鏡 胡氏田 陳氏木莉 許氏英 林氏玉 黄氏美 李氏斟 陳氏枝 陳民勤 莊氏枝 陳氏鴦 吳洪氏梅 蔡氏梅 許氏丹 黄氏鳳 陳氏樹 許氏真 王氏糖 蔡氏葉 許氏蓮 呂氏千 陳氏秋錦 蔡氏釵 陳氏甜 胡氏呅 黄氏桃 鄭氏美 王氏悅 林氏味洪氏周 周氏春 高氏墜 陳氏真 翁氏桃 莊氏糖 王氏鴦 鄭氏遠 蘇氏戎 蔡氏曉 林氏情 蔡氏喜 洪氏絹 陳氏美 歐氏市 丁氏由桂 呂氏可 林氏桂香 黄氏套 蔡氏治 黄氏娶 林氏便 陳氏昧 顏氏檨 蔡氏身 陳氏珠 林氏桃 張氏透春 彭氏金 吳陳氏珠 歐氏約 藍氏丹 呂氏放 吳氏對 黄氏員 楊氏套 鄭氏两 黄氏巡 呂氏檨 陳氏柜 葉氏留 郭氏罔市 葉氏却 張氏玉女 王氏勸 蘇氏透 郭氏桂琴 黄氏晚 周氏好 薛氏花 莊氏娥 陳氏愛 翁氏桑 戴氏銀 陳氏梅 洪氏卿兒 洪氏梅 林氏貝 許氏放 吳氏春治 楊氏桃 許氏晚 黄氏環 吳氏奈 吳氏娶 葉氏豆 林市雀 呂氏珠
《樂岸玉真》於昭和9年(1934)8月10日印刷、同年9月12日發行。著作者卻標示高雄鹽市埕町溫炳輝,發行者高雄鹽市埕町葉彬,印刷所高雄市鹽埕町高文社,書版葉的訊息迥異於澎湖其他鸞堂。《樂岸玉真》的警示案例,如同城隍廟諸鸞堂也是以「前朝康」熙或「前道光」等稱呼清朝,而非使用「國朝」,體現國家認同的轉變,逐漸認同日本的統治。例如,其中的一則案例,也是以日本在台設立師範學校的犯供為基礎:「犯自幼賦性聰明,學至中年,再入師範學校,卒業時教督生徒二年,再入臺地學校。因在校中姦通婦女人,又入秦樓楚舘,每夜醉醺不醒,遂染成胃疾。纏綿數月,醫葯罔效,乃辭職回鄉,尚且日日談論閨閣之事,致惹上天大怒,促犯年齡而死。魂被無常拿入陰府,受刑至今矣。望大王恩開三面,赦犯無罪......。」
其次,《樂岸玉真》內堂與外堂的信女高達150人以上,顯見鸞堂逐漸地對婦女敞開大門。在諸神明中有代天巡狩大千歳白、二千歲施、三千歳柳、四千歳方、五千歳柴,未知是否為當時馬公北甲北辰宮迎王的神明。敬字社德善堂開設於黄協恭自宅,黃家應是當時的大戶人家,才能容納眾多的鸞生扶鸞濟世與著書。然而,黄協恭的生平,有帶進一步地發掘。
(一 )著造《樂岸玉真》諸神聖如左
主教德善堂著造樂岸玉真南天文衡聖帝翊漢天尊關
闡教德善堂著造樂岸玉真大醫院慈濟真君博施天尊許
正督造樂岸玉真代天巡狩大千歳白
副督造樂岸玉真武當山真武上帝蕩魔天尊張
著造岸玉真本堂正主席本境主靈應侯趙
著造樂岸玉真本堂副主席廣澤尊者朱
監理鸞務兼濟世代天巡狩二千歲施
訓督鸞務代天巡狩三千歳柳
監理壇務代天巡狩四千歳方
佐理鸞務代天巡狩五千歳柴
正馳聘南天鑒察天君馬
副馳聘南天鑒察天君趙
監理堂務兼功過司代天巡狩駕前大廳爺蔡
監壇兼佐理功過司城隍廟左判官黄
走堂使者城隍廟武判官林
外把門司城隍廟虎將軍黑
司禮神本堂掌任文衡聖帝黄
供役司黄家司命真君黄
迎接客神掌任觀音大士何
守爐司兼内外供役福德正神呂
(二) 著造《樂岸玉真》諸派執事姓名開列於左
正堂主兼正鸞生黄協恭
副堂主兼副鸞生陳飛來
專務正鸞生許卧雲
專務唱鸞生黄仁和
專務錄鸞生謝註安
副鸞生兼助唱錄生郭澄清
正督理兼迎送生髙永平
請鸞生兼迎送生張石寶
請鸞生兼接客生黃文傑
請鸞生兼採花煎茶生周祖成
請鸞生兼理宣講陳其祿
請鸞生兼奉茶生郭允勸 謝原田
効勞生洪天賜 周祖誥
外堂効勞生黄廷達 林則忠 許秋滿 林河水 林連登 黄財
謹將内堂効勞信女姓名如左
江氏治 葉氏青 丁氏腰 張氏富 郭莊氏好 許氏金花 蔡氏女兒 廖氏衷 鮑氏玉鄭氏進 葉氏真 林氏春 鄭氏笑 吳氏冬菊 王氏幻
謹將外堂効勞諸信女姓名列於左
杨氏受治 張氏姜 何氏樹蘭 高氏柿 陳氏惜 蔡氏菊 葉氏陽 王氏番婆 謝氏素得 鄭氏真 葉氏桂 莊氏惜 徐氏𤆬 黄氏真 葉氏清閣 陳氏甘 黄氏赴 王氏乖 莊氏葉 陳氏菊 林氏仕治 許氏欉 蘇氏樹 葉氏雙菊 蘇氏悞 陳氏招 林氏親 陳氏葭 許氏金蘭 陳氏洪 許氏樹 陳氏梓蘭 葉氏甘 陳氏豆 鄭氏田 高氏玉 莊氏鏡 胡氏田 陳氏木莉 許氏英 林氏玉 黄氏美 李氏斟 陳氏枝 陳民勤 莊氏枝 陳氏鴦 吳洪氏梅 蔡氏梅 許氏丹 黄氏鳳 陳氏樹 許氏真 王氏糖 蔡氏葉 許氏蓮 呂氏千 陳氏秋錦 蔡氏釵 陳氏甜 胡氏呅 黄氏桃 鄭氏美 王氏悅 林氏味洪氏周 周氏春 高氏墜 陳氏真 翁氏桃 莊氏糖 王氏鴦 鄭氏遠 蘇氏戎 蔡氏曉 林氏情 蔡氏喜 洪氏絹 陳氏美 歐氏市 丁氏由桂 呂氏可 林氏桂香 黄氏套 蔡氏治 黄氏娶 林氏便 陳氏昧 顏氏檨 蔡氏身 陳氏珠 林氏桃 張氏透春 彭氏金 吳陳氏珠 歐氏約 藍氏丹 呂氏放 吳氏對 黄氏員 楊氏套 鄭氏两 黄氏巡 呂氏檨 陳氏柜 葉氏留 郭氏罔市 葉氏却 張氏玉女 王氏勸 蘇氏透 郭氏桂琴 黄氏晚 周氏好 薛氏花 莊氏娥 陳氏愛 翁氏桑 戴氏銀 陳氏梅 洪氏卿兒 洪氏梅 林氏貝 許氏放 吳氏春治 楊氏桃 許氏晚 黄氏環 吳氏奈 吳氏娶 葉氏豆 林市雀 呂氏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