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鸞書
-
出版單位銅山館銘新社擇善堂
-
書名啟化典謨
-
卷期數卷一、二、四、五、七、八
-
開著年代1923
-
出版年1925
-
出版地廈門會文堂
-
封面內容(摘要)啟化典謨
封面 / 共0頁
內容詮釋:
癸亥年(1923)12月16日朱基仁、陳厚德請旨開設鸞堂。18日戌刻,協天大帝馬以朱仁初學鸞務未精,降筆要朱基仁、陳厚德、吳鴻基、陳耀仁、黃逢源等五人前往東甲寶善堂,等待降筆指示。同日亥刻,協天大帝賜銅山館鸞堂為銘新社擇善堂。並進一步指示:
拱辰門內佛場幽 優雅絕塵紫竹修
修德修功修行好 好安鸞務造仙舟
此因銅山館此時已經老舊,樑木腐朽,有待重建,不適合做為扶鸞場所。《寶善靈槎》〈卷三〉,也有銅山館協天大帝降筆提及銅山館雖然也開堂著書,然而銅山館已老舊危險,囑咐朱陳二子妥善因應,並賜銅山館鸞堂為銘新社擇善堂。協天大帝也盛讚當時銅山館一路之隔的澄源堂環境清幽,可為扶鸞之所。希望唱鸞者轉達給銅山館知朱陳二子知悉。澄源堂觀音佛祖陳,在23日戌刻降筆:「余蒙西方教主委命為澄源堂菩薩廣播教化,茲蒙協天大帝馬及廣澤尊王朱二位尊神,向余借用敝堂,欲安置鸞台,冀挽頹風而化美俗。此舉甚善,余甚喜慰,當為諸子賀。而爐下蔡莊等,宜和衷共濟,肅具虔誠,同贊善機,務期始終如一,毋違此示。」
由此可知,銅山館成立之初,係以一路之隔的澄源堂為扶鸞之地。蔡莊二人應為蔡梗與莊秉衡。澄源堂觀音佛祖則為「鑒察鸞務」之神,而北辰宮哪吒太子擔任副馳騁之職,應與銅山館為處北甲之故。
《啟化典謨》書成於1924年,共分八卷。1925年秋月,在廈門會文堂書局印行時,澄源堂捐印四十部,莊秉衡敬刊五部。再者,銅山館爾後於1932年重建,〈謹將本殿改築諸董事暨捐緣者芳名列次於左〉碑,落款為民國二十一年六月(1932),實為當時改建並未辦理落成典禮。而此碑記捐款領銜者有林溪泉壹仟伍百元、陳溫而捌佰元、朱基仁弍佰元、謝靜覌弍佰元、楊西吉弍佰元、盛興號弍佰元等。
(一)著修《啟化典謨》神聖如左
飛鸞主教南天文衛聖帝翊漢天尊關
飛鸞闡敬南宫孚佑帝君妙道天尊吕
著造正主席協天大帝加陞五級敕封啟化天尊馬
著造副主席廣澤尊王加陞四級敕封糾察天君朱
鑒察鸞務觀音佛祖加陞四級敕封普濟尊者陳
正馳騁銅山舘哪吒太子加陞三級李
副馳騁北辰宮哪吒太子加陞三級金
功過司協天大帝部將關太子加陞三級文
知客神協天大帝部將周將軍加陞三級嚴
内外供役北辰宮福德正神陞任河南省開封府城隍廟文判胡
帮理供役澄源堂守爐童子陞任長沙縣福德正神部將耿
(二) 著修《啟化典謨》銘善堂諸執事姓名列左
正董事兼付梓生朱基仁
副董事謝静觀
協董事陳厚徳
幫董事兼誦經聲吳鴻基
校正生吳學波
正鸞生兼謄錄陳耀仁
助鸞生林顧卿 黄德遜
錄鸞生兼謄錄黃逢源
謄錄生林佐卿
唱鸞生陳駿亭
幫唱鸞生胡晴嵐
傳鸞生兼騰錄謝蘊玉
副鸞生吳鴻逵
副鸞生兼謄錄黄子俊
副鸞生莊秉衡
請鸞生許漢卿 朱麗澤
誦經生蔡敬亭 陳文賢
總管司禮生許玉山
司禮生陳徽卿 黄兆宗 陳冰如 陳蔚亭 郭青巖 朱瑞圖
效用生黄剛毅 林添明
備用生許瑞安 陳壬信
(三) 著修《啟化典謨》印送者芳名如下
澄源堂四十部 翁氏菊四十部 朱基仁二十部
許玉山十五部 吳鴻基十二部 許長康十部
謝靜觀十部 陳厚徳十部 黃逢源十部
陳徽卿十部 林鮑氏信修十部 吳鴻逵八部
郭青巌七部 朱瑞圖六部 許瑞安六部 陳壬六部
蔡敬亭五部 黄德遜五部 黄兆宗五部 陳文賢五部
陳蔚亭五部 許漢卿五部 莊秉衡五部 陳氷如五部
陳駿亭五部 胡晴嵐五部 黄剛毅五部 林添明五部
黄子俊五部 陳木四部 陳南四部 林顧卿三部
陳希賢三部 孫涼三部 吳雲漢三部 黄陳氏市十部
(四)風神爺的移祀
媽宮風神廟初建於乾隆55年(1790),其後歷經嘉慶4年(1799)與光緒7年(1881)重修。明治31年(1898)風神廟充當媽宮辨務署官舍,爾後因馬公小學校興建,風神廟被拆毀,風神爺移祀鄰近的城隍廟。甲子年(1924)正月23日,海靈殿蘇府王爺與北辰宮朱府王爺同時降鸞於銅山館銘新社擇善堂,〈卷二〉:「風神乃上界神明,豈可將神像安置於城隍廟案旁。境主靈應侯特地與天后宮天上聖母商議,借其後樓供奉風神爺。」兩位尊神特地傳喚南甲陳彬與北甲謝靜觀前來鸞堂囑咐,以兩人德高望重,應將此事週知臺廈郊諸紳商暨媽宮三甲人士。待天后宮清風閣完竣,再以鑼鼓旗幟迎入。
1924年10月20日報導,《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於去十三日午正,開繫缽吟會於天后宮二層樓上。是日雨後,秋高氣爽,吟致最好。午前至者,雖僅合登瀛州之數,而午後乘暇興而會擊者,合計廿餘人,且有遠自西嶼庄來者,題體詩鐘,拈伯夷及看護婦,格定籠紗,計得五十餘聯。午宴後,錄付李修文、陳西湖小吏兩詞宗評定。由無名氏進呈贈品畢,歡談詩家樂趣,入夜諸詩星復聯吟於陳紫髯翁之精舍,興復不淺。」文中的天后宮二層樓上,即是清風閣。因此最遲天后宮清風閣應在10月以前即已完竣,爾後,陳彬與謝靜觀等人再將風神迎請豐賜於清風閣。爾後,風神爺又從清風閣移祀於大殿,供奉案几上。
拱辰門內佛場幽 優雅絕塵紫竹修
修德修功修行好 好安鸞務造仙舟
此因銅山館此時已經老舊,樑木腐朽,有待重建,不適合做為扶鸞場所。《寶善靈槎》〈卷三〉,也有銅山館協天大帝降筆提及銅山館雖然也開堂著書,然而銅山館已老舊危險,囑咐朱陳二子妥善因應,並賜銅山館鸞堂為銘新社擇善堂。協天大帝也盛讚當時銅山館一路之隔的澄源堂環境清幽,可為扶鸞之所。希望唱鸞者轉達給銅山館知朱陳二子知悉。澄源堂觀音佛祖陳,在23日戌刻降筆:「余蒙西方教主委命為澄源堂菩薩廣播教化,茲蒙協天大帝馬及廣澤尊王朱二位尊神,向余借用敝堂,欲安置鸞台,冀挽頹風而化美俗。此舉甚善,余甚喜慰,當為諸子賀。而爐下蔡莊等,宜和衷共濟,肅具虔誠,同贊善機,務期始終如一,毋違此示。」
由此可知,銅山館成立之初,係以一路之隔的澄源堂為扶鸞之地。蔡莊二人應為蔡梗與莊秉衡。澄源堂觀音佛祖則為「鑒察鸞務」之神,而北辰宮哪吒太子擔任副馳騁之職,應與銅山館為處北甲之故。
《啟化典謨》書成於1924年,共分八卷。1925年秋月,在廈門會文堂書局印行時,澄源堂捐印四十部,莊秉衡敬刊五部。再者,銅山館爾後於1932年重建,〈謹將本殿改築諸董事暨捐緣者芳名列次於左〉碑,落款為民國二十一年六月(1932),實為當時改建並未辦理落成典禮。而此碑記捐款領銜者有林溪泉壹仟伍百元、陳溫而捌佰元、朱基仁弍佰元、謝靜覌弍佰元、楊西吉弍佰元、盛興號弍佰元等。
(一)著修《啟化典謨》神聖如左
飛鸞主教南天文衛聖帝翊漢天尊關
飛鸞闡敬南宫孚佑帝君妙道天尊吕
著造正主席協天大帝加陞五級敕封啟化天尊馬
著造副主席廣澤尊王加陞四級敕封糾察天君朱
鑒察鸞務觀音佛祖加陞四級敕封普濟尊者陳
正馳騁銅山舘哪吒太子加陞三級李
副馳騁北辰宮哪吒太子加陞三級金
功過司協天大帝部將關太子加陞三級文
知客神協天大帝部將周將軍加陞三級嚴
内外供役北辰宮福德正神陞任河南省開封府城隍廟文判胡
帮理供役澄源堂守爐童子陞任長沙縣福德正神部將耿
(二) 著修《啟化典謨》銘善堂諸執事姓名列左
正董事兼付梓生朱基仁
副董事謝静觀
協董事陳厚徳
幫董事兼誦經聲吳鴻基
校正生吳學波
正鸞生兼謄錄陳耀仁
助鸞生林顧卿 黄德遜
錄鸞生兼謄錄黃逢源
謄錄生林佐卿
唱鸞生陳駿亭
幫唱鸞生胡晴嵐
傳鸞生兼騰錄謝蘊玉
副鸞生吳鴻逵
副鸞生兼謄錄黄子俊
副鸞生莊秉衡
請鸞生許漢卿 朱麗澤
誦經生蔡敬亭 陳文賢
總管司禮生許玉山
司禮生陳徽卿 黄兆宗 陳冰如 陳蔚亭 郭青巖 朱瑞圖
效用生黄剛毅 林添明
備用生許瑞安 陳壬信
(三) 著修《啟化典謨》印送者芳名如下
澄源堂四十部 翁氏菊四十部 朱基仁二十部
許玉山十五部 吳鴻基十二部 許長康十部
謝靜觀十部 陳厚徳十部 黃逢源十部
陳徽卿十部 林鮑氏信修十部 吳鴻逵八部
郭青巌七部 朱瑞圖六部 許瑞安六部 陳壬六部
蔡敬亭五部 黄德遜五部 黄兆宗五部 陳文賢五部
陳蔚亭五部 許漢卿五部 莊秉衡五部 陳氷如五部
陳駿亭五部 胡晴嵐五部 黄剛毅五部 林添明五部
黄子俊五部 陳木四部 陳南四部 林顧卿三部
陳希賢三部 孫涼三部 吳雲漢三部 黄陳氏市十部
(四)風神爺的移祀
媽宮風神廟初建於乾隆55年(1790),其後歷經嘉慶4年(1799)與光緒7年(1881)重修。明治31年(1898)風神廟充當媽宮辨務署官舍,爾後因馬公小學校興建,風神廟被拆毀,風神爺移祀鄰近的城隍廟。甲子年(1924)正月23日,海靈殿蘇府王爺與北辰宮朱府王爺同時降鸞於銅山館銘新社擇善堂,〈卷二〉:「風神乃上界神明,豈可將神像安置於城隍廟案旁。境主靈應侯特地與天后宮天上聖母商議,借其後樓供奉風神爺。」兩位尊神特地傳喚南甲陳彬與北甲謝靜觀前來鸞堂囑咐,以兩人德高望重,應將此事週知臺廈郊諸紳商暨媽宮三甲人士。待天后宮清風閣完竣,再以鑼鼓旗幟迎入。
1924年10月20日報導,《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於去十三日午正,開繫缽吟會於天后宮二層樓上。是日雨後,秋高氣爽,吟致最好。午前至者,雖僅合登瀛州之數,而午後乘暇興而會擊者,合計廿餘人,且有遠自西嶼庄來者,題體詩鐘,拈伯夷及看護婦,格定籠紗,計得五十餘聯。午宴後,錄付李修文、陳西湖小吏兩詞宗評定。由無名氏進呈贈品畢,歡談詩家樂趣,入夜諸詩星復聯吟於陳紫髯翁之精舍,興復不淺。」文中的天后宮二層樓上,即是清風閣。因此最遲天后宮清風閣應在10月以前即已完竣,爾後,陳彬與謝靜觀等人再將風神迎請豐賜於清風閣。爾後,風神爺又從清風閣移祀於大殿,供奉案几上。